居于田而识美 Living in the field and understanding beauty

石头堆里长出的“红秃头”,是个什么奇特物种?!

神话故事里的孙猴子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,今天给大家分享的这个奇特物种就是在石头堆里生长的的一种小麦。 

真的是在石头堆里生长


麦子熟了的时候,麦秆红了,叶子红了,麦穗红了,就连麦粒,也透着浓浓的褐红色。一般的麦子,都有长长的芒刺,但红秃头的麦穗,都是光秃秃的,无芒无刺,如秃顶的和尚。老人们都说,红秃头的脸,是被太阳晒红的。

你看,确实没有麦芒,光秃秃的


其实,小编第一次听到这个名时候,同样充满好奇,不知其为何物,后来看了详细资料,才了解到原来是一个有着顽强生命力的小麦品种,它和平原地区的小麦可不一样,它生长在甘肃武威的河西走廊地区!当你看到这个地域的时候,会不会想到飞沙走石,一望无际的戈壁滩?实际情况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糟糕,但是也绝对好不到哪里。

放眼望去,满是荒芜



它只生长于甘肃古浪南部干旱山区的砂地上。江南水乡,长不出红秃头;东北黑土地,长不出红秃头;岭南红土地,长不出红秃头;八百里秦川,尘土飞扬,亦长不出红秃头。

我敬佩它顽强的生命力


“天下红秃头,唯独古浪有”。这块地方,仅指腾格里大沙漠的南缘,古浪西靖的大山旱塬。这里人烟稀少,干旱少雨,唯一独特而不缺的,是连绵的旱塬砂地,和充足的阳光。这样的地方,原本是不长庄稼,不见树木,甚至连鸟儿都很少光顾的。但红秃头小麦偏偏适应了这一方水土,养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山里人,可能也是因为被山里人的精神所感化吧!

收获季,收获近在眼前


智慧的古浪人用愚公移山的精神硬是为作物生长创造了条件。于是,当地人摸着红秃头的脾性和老天爷的无情,就开始往旱塬上铺砂了。近处找不到丑陋的砂石,就到几公里外找。人背驴拉,独轮车推,一趟一趟,一亩一亩,一代一代,如蚂蚁啃骨头似地,艰难地行走于厚实的旱塬上。铺完砂,再把牛套上,翻犁一遍,晒一个冬天,来年开春就能种了。

看这张图,你会想到这是种的麦子而不是草?


可能好多人会好奇为什么要铺砂石呢?砂石的作用可不小呢!简单来说有保墒、保湿、保温、保持地面阴凉和提供微量元素这五个作用。这就是劳动人民在实践摸索中所积累的经验,从自然界中观察到石头底下一般阴凉潮湿,所以就在田地里面铺上一层石子。在温度低的时候可以保温,在温度高的时候还可以降温,还可以减少水分蒸发,这样就大大改善了小麦的生长条件。尤其是在盛夏酷暑期间,最是炎热,遍地石子的砂地在太阳的照射下急速升温加强麦子的光合作用,夜里急速降温抑制小麦呼吸作用,以此积累丰富的有机物质,提高小麦的品质。

石头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

这“草”长得有点起色了


就这样,今天我们远在千里之外,也可以有缘品尝到用红秃头小麦加工的面粉和面条。产量确实低! 

我想不到这样小麦还会有产量



一斗麦子(45斤),撒三亩地。年景好的时候,一亩收个一两百斤,就算丰收了。年景不好的时候,一亩只能收个三五十斤,就算烧了高香。遇到极恶的年景,颗粒无收,甚至连牛马的一把草料都收不回,也是常态!

麦子熟了,收割打场


生产者是曾经在分享收获有过工作经历的陈多昌,在黑龙江五常大米基地负责大米种植监督工作,和当地的种植户同吃同住了半年多时间,从育苗一直到收获入库。后来,从分享收获离开后自己到很多地方工作学习考察,后来回家开始做自己家乡的特产,和他聊这款农产品的时候,开始想着还会用一些牛粪羊粪,但是得到的回答却是,什么都不用,只有播种和收获。这也就是为什么产量低的原因了,不只是老天不帮忙,就连人也“不用心”。

第十届CSA大会,掌柜为他的面粉代言(陈多昌左二)



其实也并不是“不用心”,因为本地气温和湿度的特点,所以这个小麦没有任何病虫害。同时,由于压砂或休耕深犁的原因,草几乎很少,随便人工拔一拔,甚至不拔(每家一片几十亩,也拔不过来)。这也充分说明了种植红秃头品种的传统:不浇水(靠天下雨),不施肥,和不打药。

瞧这里的小草,属于弱势群体啊



可能是因为物以稀为贵的道理,用红秃头小麦加工的面粉和面条就是不一样。面粉特别白,所以面条特别劲道,问题是还没任何添加剂,这就是来自自然的馈赠,其他面粉就是添加东西在里面,也还是做不出红秃头的那股子天然的味道。

美味呈现

手机拍出来的效果都这么好看


名称:红秃头挂面

生产者:陈多昌

规格:250g/把

保质期:6个月

生产日期:见包装

保存方法:阴凉干燥处保存

种植方式:不用除草剂,不用化肥,也不需要除草,接近与野生生长

食用方法:水放宽,开水下锅,5-8分钟就好

京ICP备18038941号-1

Powered by AKCMS